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国内GDP为66.05万亿,同比增长5.3%,国务院新闻办表示,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是一份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绩单!同一天美媒纽约时报发布了两篇报道,一篇是介绍GDP与中国经济发展,另一篇则是报道称美国正在承受来自中国的第二次经济冲击!
多个台媒在7月15日发表评论称,特朗普的关税大战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很有限,因为加拿大以及欧洲多国等美国的盟友态度转变或让中国抓住了机会,正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平衡,这是上半年逆势上涨的重要原因。而美媒则表示,来自中国的第二次经济冲击要比十几年前那次冲击要更强大。
上半年顺差疯了:纽约时报只能疯狂酸中国
6月份的出口数据爆了,进出口总额达到了5860亿美元,其中出口数据为3251.8亿美元,进口数据为2104.1亿美元,顺差达到了1147.7亿美元,上半年累计顺差达5860亿美元,环比增长34.6%,这个数据简直就炸裂,特朗普上任以来对中国两次加征芬太尼关税,4月2日后双方持续一个多月的关税大战之后,中国出口数据还逆势上扬,这表示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是刚性的,即使是美国也打不掉中国的优势。
纽约时报也疯了:酸中国是没用的
7月15日,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第二季度经济保持稳健增长,但这些增长是国内在工厂及高铁等大型项目上的投资增加,以及出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强劲。中国出口一度受到美国关税大战的影响:
这些关税在4月底和5月初一度高达145%。周一公布的贸易数据显示,中美两国在5月中旬达成关税休战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在6月开始回升,但整体仍处于低迷状态。
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大幅增长,尤其是对东南亚的出口,其中许多商品随后被转口至美国,另外中国对欧洲和非洲的出口也显著上升。
同时纽约时报暗示称,中国的GDP增长的部分原因是政府实施大规模的补贴计划,政府向家庭提供补贴,鼓励购买电动车、空调等各类工业成品,尤其是升级为更节能的型号,这一政策非常受欢迎。另外报道还称中国在消费方面疲软,影响了中国GDP的进一步增加。
从纽时的报道来看,对于中国GDP增加以及出口数据的增长持有比较怀疑的态度:“许多分析人士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这些数据长期以来被政府作为衡量政策成效的主要指标。”,纽时是戴着有色眼镜在看中国的GDP数据。
所以纽时认为中国刺激消费以及大基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GDP计数方式或者统计口径上会有差异,不过要是按美国深挖到小费的统计方式的话,估计中国的GDP还能再增加几个百分点。并且由于人民币被低估,要是按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指数对比的话,中国GDP早就超过美国了。
进出口数据上纽时就没法辩驳了,因为这个数据是无法造假的,中国出口的数据与各国进口的数据一对比就知道了,所以只能说是转口贸易,不过此前就有资料表示,中国通过转口的贸易量占比并不高,并不止于大幅度影响出口数据。
纽时酸溜溜报道并没有影响台媒的评价,台媒表示,中国大陆在向美国出口下降(从11%降到7%,6月回到9%)的同时取得出口大幅度增加相当了不起,中国与东盟、东北亚(日本、韩国)、欧洲贸易额持续走高是中国保持旺盛出口的重要因素,这展现了中国大陆的经济韧性和产业竞争力:
中国大陆已经有三四个月不再买美国的石油与天然气等能源和农业等大宗产品,也就是中国大陆一直在继续在朝跟美国完全脱钩的方向走,但是在跟美国完全脱钩的方向在走的时候,大陆的经济成长率竟然还往上走,而且越来越强劲
原因很简单,中国全球贸易路线走的是与美国完全相反的路子,中国对非洲53国宣布零关税,东盟贸易发展到 10+13.0版,关税几乎为零,还在积极和韩国以及日本谈判自贸区,中国展现的积极姿态以及经济活力是全球罕见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0%以上的主权基金计划未来五年加码投资中国资产。
美国正在接受中国第二次冲击:比第一次要严重得多
7月15日,纽约时报的标题为《“中国冲击2.0”比上一次严重得多》以一个奇特的角度报道了目前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对美国造成的冲击,从2000年初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造成了两次冲击,而且第二次冲击要远比第一冲击要严重得多,同时还给出美国目前需要如何应对中国的第二次冲击的药方。
两次冲击,第二次要比第一次严重得多
报道称,中国的第一冲击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的速度:
中国在付出了重大谈判代价后加入了WTO,当时国内媒体口诛笔伐的报道在WTO谈判中的让步,但确实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中国的GDP在短短7年里几乎增长到了3倍,2007年的增加速度甚至达到了14.7%。
不过此前就有专家表示,中国当时的GDP发展远不止这个速度,因为上表中的数据只要拿出来乘一下就知道最终的数字是2.75万亿美元左右,而实际数据则是3.6万亿,种花家计算的平均增长率是15.3%左右,这个速度估计会让很多统计学家震惊。
纽时报道称,中国在加入WTO之前就已经有非常强的工业基础,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就已经改革开放,在准备了二十多年后,在工业基础的原始积累完成后加入WTO,这就相当于一头大象进了瓷器店,尽管它并不熟悉瓷器店的规则,但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摧毁一个产业!
纽时表示,美国大量工厂被中国冲击的七零八落,自诩为世界运动衫的维吉尼亚周马丁斯维尔,以及自诩为世界家具之都的北卡罗来纳州海印波特,受到大量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后,这里大多数工厂早就已经破产,剩下的只有附加值很高的工厂也在中国强大的后续冲击下艰难熬日子。
受到中国产业冲击的远不止这两个,纺织、玩具、体育用品、电子、塑料和汽车零部件等数十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基本上这些产业的产能目前主要就在中国,或者是再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比如越南以及柬埔寨或者孟加拉国等地区。
纽时报道称,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冲击要比第一次严重得多!因为第一次冲击针对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述这些产业中,劳动力密度很高,利润相对比较薄,很多产业即使没有竞争也会因为成本需要大量外移,这是美国自1980年代美国全球化以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对美国影响其实也不算很大,因为抢走的都是高成本,高劳动密集产业!但在2015年,一个足以震动全世界的事件发生了,中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制定该计划的初期,刚好是德国提出工业4.0之后,所以很多媒体都嘲笑中国不可能完成该计划!
因为中国提出的计划是在“航空、人工智能、通信、微处理器、机器人、核能与聚变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太阳能、电池技术”等领域取得发展并达到世界先进行列。对于刚刚取得经济发展,并且科技领域刚开始起飞的中国来说,这个目标看起来遥不可及。
然而在2024年4月份,华盛顿邮报在复盘中国制造2025的进度表时发现,中国在10个领域的200多个细分类目标中,已经有超过86%的既定目标已经实现,当时距离2025年还有8个月。这些领域都是美西方最为看重并且附加值极高的领域。
掌控这些就意味着多重红利:高利润、高薪职位、引领前沿科技取得地缘政治影响力、掌握未来战场优势等等,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突破严重威胁到了通用、波音以及英特尔这些高新企业,同时在此前,中国的技术已经占领了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以及东欧等欠发达或者全球南方国家,正在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对美西方掌握的顶尖领域展开“围剿”。
中国正在以“打包”一连串的优势企业,比如全球最大、最具创新力的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电动车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无人机企业(大疆)和太阳能硅片制造商(隆基绿能)生产商等,以压倒性的技术与价格优势,正在无情的占据原本属于西方高科技企业的市场。
中国人口优势正在走弱,原本西方认为中国劳动力优势减弱,第一次冲击就会结束,但没想到的是中国制造2025的罕见成功让第二次冲击来的更大,并且目前已进入最顶尖的芯片与光刻机领域,这是西方极少数还保持优势的几个领域,一旦失守,就像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一样,联合国军将再无抵抗意志,一定会一败涂地。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3月18日出席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科技会议 “美国活力峰会”时表示,全球化原来的计划是让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一直在价值链的低端从事高成本、劳动力密集等工作,而西方国家则掌握产业链的顶端,但现在这个默契已经被打破了,中国意外的进入了价值链的顶端,所以受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是失败的。
我们先不论中国是如何从19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如何崛起,那个种花家曾写过一个系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主页,时间大概是今年3月底。中间包括了美国的很多决策失误以及中国的极具前瞻性的规划等等,拿最近的一次事件-俄乌战争来说,其实是助推中国制造的一次意外事件!
当然对中国来说是意外,但对美国并不是!因为欧洲与俄罗斯走近,美国担心欧洲的高端制造加上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会让上一次经过科索沃战争打压后的欧元再度崛起,因此以北约不断东扩刺激俄罗斯最终发动了俄乌战争,其目的是打击欧元,打击欧洲制造业,迫使制造业与资金回流美国。
这个计划相当完美,热钱几乎都往美国跑了,但比较意外的是制造业却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中国,因为除开意识形态的话,中国几乎是制造业最适合发展的地区:政策稳定、能源价格低廉、劳动力水准极高、产业链配套极其完善,所以来中国并不意外。
机会只会留给准备好的人,对于中国这种大国来说,美国的每一次大动作都会留下无数破绽,美国挣大钱的同时中国挣点小钱,或者反客为主也可能挣上几回大钱,所以美国对此那是相当不满,这次也不例外,纽时在吐槽中国的同时,也提出了所谓的“四大反制措施”:
盟友步调一致:认识到与商业盟友面临共同困境,与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合作,而非用高关税惩罚盟友,可推动中国相关企业赴美建厂,刺激本土企业发展。
推动新领域创新:向中国学习,选择战略重要行业进行投资,设立大型风投基金,着眼培育新兴产业整体成功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撤回传统行业补贴,恢复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欢迎外国技术人才,建立政治上独立的战略投资机构。
进行长期投资:选择可胜之战(如半导体)与必守之地(如稀土),避免频繁调整政策,保持经济政策连续性。
应对失业影响:通过延长失业保险、提供职业技术教育等帮助失业工人,确保年轻小企业做好创造就业的准备,而非依赖关税保护老牌制造业。
想法不错,但是太晚了,对于特朗普这种只想着挣快钱的主,所有超过2周的政策都是没用的,因为你不知道2周后特朗普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在美国国力持续下降的这些年份里,不断会有新的总统上台并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个政策会变得越来越密集,但是除了捞几把钱走以外,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与其啥都不做美国反倒可能会活得更久一点。
全国配资公司,炒股加杠杆app,股票配资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