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姑娘刘小米如今坐在大学教室里,每次翻开高等数学课本就一阵胸闷。去年夏天,她妈妈被某志愿填报机构"考得好不如报得巧"的广告唬住,硬是拽着她往酒店会议室冲。"好家伙,排队的人都快挤到电梯口了,等得花儿都谢了才交上五千块。"房间里所谓的金牌顾问眼皮都没抬:"文科生?不就汉语言、会计那点东西可选?"刘小米自己搜了个文理兼收的专业问行不行,对方点头如捣蒜。等真进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对满黑板微积分公式她才傻眼:"早知要受这罪,我宁愿自己翻三天报考指南!这钱花得我肉疼。"
刘小米还算幸运,潍坊考生王宁的经历才叫人揪心。她去年冲着大机构牌子交5499元买安心,结果人家转头把她的志愿单分包给小公司。顾问全程让她自己划拉学校名录,连"没有口语证能不能报小语种"都搞不清,竟打发她自己挨个打高校电话。最后分数高出本科线25分,愣是被塞进外地某专科院校。更绝的是,机构吹嘘这里"专升本王牌",开学才知道升本率低得吓人。"糊弄鬼呢?本该他们查的信息全推给我,现在专科帽子戴我头上算谁的?"王宁攥着录取通知书的手直发抖。
眼下各路填报神器更是乱花迷人眼。湖南考生小李试用过某AI填报软件,398元套餐点进去跳出来全是培训机构广告。"合着大数据推荐就是广告位拍卖啊?"他翻半天没找到教育部的正经数据源。业内人私底下吐苦水:那些喊"内部数据库""AI百分百录取"的,八成是算法套壳的生意经。更要命的是填个志愿得交出身份证号、家庭地址、高考分数,个人信息跟裸奔有啥区别?有骗子弄到数据,专挑录取季给家长发"补录通知",诈骗套路都成套的!
花冤枉钱事儿小,赔上前程才真叫惨。山东男生程成去年花2800元找辅导,分数明明够得上省内公办本科。机构老师催着他在报考书上自己圈学校,还吓唬说"别给招生办打电话,问的人多分数线就涨"。结果录取线出来他直接懵了:有所学校提档线比他分数低6分,机构给的名单上压根没列!回头找客服理论,屏幕上只剩红色叹号——对方已拉黑跑路。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中央财经大学王叶刚教授掰开揉碎讲法律:"大机构把小公司拉来顶包?这就叫合同欺诈!考生不光能要回钱,按消法还得假一赔三。"至于合同里那些"服务不退不换"的霸王条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精武教授呵呵一笑:"这玩意儿站不住脚,收据上写啥都不好使。"真要追究责任,聊天记录、转账截图、现场录音都能当证据,关键看受害者能不能耗得起维权。
这几天翻翻朋友圈,五花八门的志愿填报广告又在刷屏。打着"大数据"旗号的APP报价从四位数杀到4.9元,营销号们捧着饭碗等你入坑。咱就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大学四年是孩子实打实的青春,岂能交给连院校名单都理不清的中介?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所谓"精准算法",扒开皮八成是用搜索引擎改装的缝补机。别说人工智能了,人工都未必有智力!
王宁现在专科寝室里天天背专升本单词,最常翻的却是那张泛黄的志愿单。当纸页边角被摩挲得卷起毛边,她才嚼透顾问那句"考分定不了终点"的弦外之音——人生岔路口上,掉链子的原来不是分数,而是塞满私货的"服务指南"。志愿这张人生答卷,终究要自己捏紧笔杆才写得明白。
#热问计划#
全国配资公司,炒股加杠杆app,股票配资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