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欧盟与美国达成一份协议,同意对汽车、钢铁等商品支付15%的关税。这场长达118天的贸易僵持,终于以布鲁塞尔的妥协告一段落。
欧盟方面将此定义为“理性止损”,避免了8月1日生效的30%惩罚性关税。在他们看来,这是避免全面贸易战升级的无奈选择,也是对欧洲企业利益的保护。
然而,市场对此的反应却显得更加直白。协议公布后,德国多家大型汽车公司的股价应声暴跌,投资者的担忧溢于言表。
法国总统的表态更是充满不满,他公开呼吁欧盟成员国“准备反制”。但这份抵抗的姿态,在欧盟内部并未激起太多回应,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场关税博弈的终局,并非仅仅发生在苏格兰的谈判桌上。其结果,似乎早已被美国精准的策略和欧盟内部的结构性弱点所注定。
15%的关税,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更像是一把标尺,丈量着全球贸易新秩序下各国真实的实力与立场。
美国剧本:三步瓦解
今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推出了他的“对等关税”政策。这项政策核心,就是要求贸易伙伴国支付与美国对等的关税,否则就得面临惩罚。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战略,旨在通过极限施压,重塑全球贸易规则,同时为美国政府急需的资金和投资找到新的来源。
起初,欧盟对这份威胁并不以为意,觉得特朗普不敢轻易对欧洲关键商品动手。但7月7日,美国正式警告包括欧盟在内的14个国家,并设定了8月1日为最后期限。
美方明确表示,如果届时未能达成协议,30%的惩罚性关税将立即生效。这让欧盟的观望态度瞬间失效,不得不直面压力。
在对欧盟施压的同时,美国还巧妙地分化了其他潜在的贸易伙伴。7月中旬,日本便与美国达成协议,接受了15%的基准关税。
作为交换,美国将日本汽车的关税从25%降至15%。日本的妥协,无疑给欧盟树立了一个“无法拒绝”的参照系,也让欧盟失去了团结一致的外部盟友。
美国似乎早已预判到欧盟会寻求外部支援。果然,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在7月下旬访问中国,希望能从电动车关税问题上找到突破口。
她本想从中国带回一些谈判筹码,好在与美国总统的会面中增加底气。但中方坚持“先撤诉再谈”的前提,让冯德莱恩空手而归。
失去了这张潜在的底牌,冯德莱恩在访华结束仅仅三天后,便飞往苏格兰会见特朗普。等待她的,就是“要么接受协议,要么8月1日被征收30%关税”的最后通牒。
“战略自主”的困境
表面上看,欧盟拥有众多反制手段,例如千亿欧元的报复清单和“反胁迫工具”。但这些“牌”为何最终都未能打出?
深层原因在于,欧盟内部成员国利益分歧严重。这些强硬的“报复牌”,往往需要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启动,这一高门槛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实现。
德国和法国在此次关税战中就暴露了显著的分歧。德国经济部长明确指出,“协议好过对抗”,因为德国的汽车工业实在无法承受30%的惩罚性关税。
德国对美出口额巨大,其汽车产业占据欧盟对美出口的近四成,是名副其实的“亲协议派”。对他们而言,贸易战升级是不可承受之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总统的强硬立场,他公开呼吁“准备反制”。但这股抵抗的声音,在欧盟内部显得孤立无援,难以形成统一行动。
欧盟所谓的“战略自主”口号,在面对实际经济压力和内部结构性弱点时,显得力不从心。成员国间的利益冲突,削弱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行动能力。
欧盟对美国的巨大经济依赖,也是其缺乏对抗底气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欧盟对美贸易顺差高达1500亿欧元。一旦贸易战全面开打,欧盟将是损失更重的一方。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特朗普设置的8月1日最后期限和高额关税威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终选择了妥协。她的目标是“止损”,而非全面对抗。
除了接受15%的关税,欧盟还承诺了一系列高昂的采购与投资。其中包括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如120架波音飞机。
欧盟还将在五年内投资7500亿美元购买美国能源,增购20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此外,还包括采购美国武器、暂停数字税立法,并启动300亿欧元的对美制造业投资基金。
新关税秩序下的全球棋局
苏格兰高尔夫球场上达成的这份协议,不只是美欧间的贸易让步。它更标志着世界贸易体系,正从基于规则转向基于实力的新常态。
特朗普政府已为不同国家和地区设定了差异化的关税等级。普通国家面临10%的基准关税,而盟友如日本和欧盟,最终都接受了15%。
东南亚地区则面临19-20%的关税,而中国目前正承受着30%的关税威胁。美欧协议的达成,无疑坐实了“盟友15%”这一档位。
这预示着由美国主导的、按亲疏远近和战略目标划分的等级制贸易时代已然来临。其目的,在于精准打击竞争对手并拉拢盟友。
对美国来说,这场关税战也有深层次的国内原因。美联储行长杰罗姆·鲍威尔推行的高利率政策,导致美国政府每年增加360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
这直接迫使特朗普政府急于通过关税协议,从外部获取资金和投资,以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关税,成了解决内部困境的外部手段。
欧盟的妥协,无疑将对中国的贸易处境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可能因此在即将到来的斯德哥尔摩谈判中提高要价。
这会让中国面临的30%关税威胁更具分量,美方或将以此要求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另一方面,欧盟内部“对华贸易再平衡”的声音也可能抬头。
为弥补对美顺差的损失,欧盟或将加速对中国电动车、光伏和风电等产业启动新的反补贴调查,寻求贸易上的“再平衡”。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美国商务部长已经警告,未来两周内可能对欧洲芯片设备加征关税,甚至直接点名荷兰的ASML公司。
这表明美国的关税大棒,正从传统领域转向欧洲最具战略价值的高科技产业。未来的博弈,无疑将更加激烈和深远。
实力政治
冯德莱恩在苏格兰签下的这份15%关税协议,与其说是“止损”,不如说是对新实力格局的无奈确认。
特朗普通过这场“关税战争”,不仅获得了急需的资金和投资,更成功地重塑了全球贸易规则。欧盟用巨大的经济代价,换取了暂时的稳定,也暴露出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脆弱。
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或许不是任何一方,而是“实力政治”本身。苏格兰高尔夫球场的这一杆,为全球所有玩家重新划定了球道。
全国配资公司,炒股加杠杆app,股票配资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